• 无障碍浏览 |
  • 登录 | 注册
  • 网站支持IPv6
  • 古树逢春展新姿——新绛县古树名木保护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5-05-14      信息来源: 运城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在新绛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至今仍存活着86株百年以上的苍劲古树。这些绵延于历史长河中的“活化石”,犹如一部部镌刻着岁月的“绿色史书”,千百年来守护着绿水青山的本底,成为这座千年古城的“无价之宝”。

      去年以来,新绛县为保护这些珍贵的生态瑰宝,多措并举、创新形式,通过精准建档、科学复壮、文化赋能等举措,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保护体系,为古树撑起一顶顶坚实的“保护伞”,推动古树名木“三化管理”迈上新台阶。

    精准普查,厘清古树信息

      新绛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树名木资源丰富。2024年8月,为摸清县域内古树名木数量,该县林业局抽调5名技术人员组成调查专班,深入全县9个镇100余个村,经外业采集、内业修正及多轮鉴定,核查、厘清了全县古树的树种、数量,以及生长环境、特殊性状等基本信息。

      调查专班通过逐镇、逐村及逐居民组排查的方式,对每棵古树的胸围、冠幅、树高进行测量,对病虫害状况、保护措施等进行登记,并多角度拍摄古树的全景、近景、局部特写等照片,为古树建立“一树一档”信息档案。

      “对古树名木的详细调查,摸清了全县百年以上古树的生长历程、自然变迁及历史渊源,涵盖了楸树、侧柏、皂角树和槐树等多个树种,其中槐树占比最多。”该县林业局古树名木普查员杨莉说。

      从调查结果(不包括城区)来看,该县现存树龄在100年至2000年以上的古树86株,其中100年至300年的三级古树46株,300年至500年的二级古树22株,500年至2000年的一级古树18株,树龄最长的一株侧柏树龄达2000余年。

      “此次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县古树的‘家底’,为实施村镇县三级动态管理、建立‘一树一策’档案、明确管护责任、实施科学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该县林业局古树名木普查员柴进说。

    科学复壮,撑起古树“保护伞”

      该县林业局在做好精准普查的基础上,今年2月,按照国家、省等相关政策和要求,编制完成《新绛县2025年古树名木保护项目实施方案》《新绛县2025年古树名木抢救复壮项目实施方案》,为古树抢救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经过综合研判,对全县三级以上古树进行了健康体检,遴选出23株叶黄枝枯、抗病力弱、树体开裂、中空腐朽等遭到自然或人为破坏的一、二级古树,由第三方机构专业人员实施科学和专业复壮养护。”该县林业局助理工程师马梦瑶介绍。

      在对古树实施复壮保护中,专业人员按照一树一策、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改善立地条件、改良地下环境、防治有害生物、加装保护设施、悬挂标牌等措施,使这些古树重新恢复天然树势。

      “经过科学复壮和保护后,这23株苍劲老树显得壮健挺拔、郁郁葱葱,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这些古树的抗逆能力得到增强,健康生长态势进一步改善,存活寿命得以延长。”该县林业局工程师、资源股负责人刘建立说。

    文化赋能,讲好古树故事

      古树是活着的自然遗产,承载着丰富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近年来,该县林业局十分重视古树名木文化的抢救和发掘工作,不断组织力量开展古树历史和人文的调查研究,目前已挖掘出20余个有历史、有影响、有价值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故事。

      据了解,新绛县始建于隋代,在逾越千年的风雨中,古树名木被赋予了美好品格和寓意,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们用叶脉间的光影讲述着历史轮回,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旅游文化资源。

      这些通过抢救整理的典故和传说寓意深刻、通俗易懂,充满着生命智慧和人文温度。

      “我们通过挖掘整理古树的人文故事,让智慧密码和生长年轮镌刻在时光记忆里,使其历史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成为滋养未来的文化根系,进一步促进了古树资源的开发和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该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吴晓荣说。

      绿色,是五月最动人的注脚,也是古树名木最亮丽的颜值。下一步,该县林业局将借助《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健全和完善古树名木保护机制,加强对古树名木精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形成“全民爱古树、共同护绿色”的良好氛围,让绿色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霍虎成 张秋明)

     

    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