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版本 |
  • 登录 | 注册
  • 网站支持IPv6
  • 夏县新脉动折射乡村新趋势—— 田野来了年轻人

    时间:2022-07-20      信息来源: 运城新闻网     浏览次数:     【字体: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广袤的田野,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希望,为许多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舞台。

      青年人,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返乡创业、振兴乡村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今,不少年轻人回到运城返乡创业,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他们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过在市场打拼的经历,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了解市场需求,善于培育高效优质农产品,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同时,这些返乡创业年轻人善学习、肯钻研,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遇,带动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这片热土。

      近日,记者走进夏县,听几个年轻人分享他们的返乡创业故事,撷取了一个个田野与年轻人“双向奔赴”的美好图景。

      探路“谁来种地”

      “我是从2019年开始回来种菜,一开始的300亩地,经过三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连片到了5800亩。我们主要种植广东菜心,外加一些绿叶菜……”眼前这个年轻的菜农,提起自己种的菜就滔滔不绝,一股职业的自豪感扑面而来。

      他就是赵兴,2019年回乡创业的运城人。

      赵兴在统计上半年蔬菜销量。

      赵兴所运营的这片“菜地”,是他和几个合伙人成立的夏县世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运营的供港蔬菜基地。

      供港蔬菜基地目前已经横跨夏县尉郭、禹王、瑶峰3个乡镇,是全市“1311”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夏县“十大标志性、牵引性工程”之一,主要种植广东菜心、中华芥蓝等十多个品种,在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均设立销售档口,实现从种到销的产业闭环。粤港沪市民餐桌上备受欢迎的“菜心”,正是来自夏县这个小伙子的创业项目。

      据赵兴介绍,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从事销售行业,已经做到了大区销售经理的职位,拿着不菲的年薪,生活已经相当稳定安逸。

      “可是心中还是有个创业梦,都说四十岁就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我想赶在四十岁来临之前再拼一把。”赵兴说。

      可是,创业从什么行业入手呢?新兴行业需要专业作为基础,门槛都挺高,想来想去,农业这一块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或许可以成为创业的切入点。

      赵兴在做调研功课时发现,广东人对于新鲜蔬菜的需求不仅量大,而且品质要求也很高。走访发现,广东一带供应绿叶蔬菜的供应商主要来自宁夏,他心想在运城这样一个粮食蔬菜的供给大本营做这个生意应该不差。

      2019年,怀揣着这个创业梦想,更带着创业理想和情怀,赵兴回到了夏县,一开始在夏县尉郭流转了300亩地,建起了供港蔬菜基地。该基地采取订单化种植的方式,每年年前就和客户签订好订单。从每年四月开始,经过工人的采收、分拣、入库以及运输,28个小时之后,这些新鲜菜心将直接送达客户手上。

      赵兴在供港蔬菜基地察看新种的菜苗长势。

      “目前市场上广东菜心比较缺货,我们的工人从早上7点就开始下地采收。每天可供应市场10万斤的新鲜蔬菜,价格在4元—5元之间,销售情况还是很不错的。”赵兴说。

      经过三年的发展,从最初的300亩,逐步发展到了今天的5800亩。该基地严格执行国家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运用“产销一体化”模式为广州、深圳和港澳市场提供高品质有机蔬菜,蹚出了一条农业转型发展之路。

      “我们认为,目前农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标准化,以此为切入点,我们把蔬菜从种到收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标准化管理,彻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种菜方式和卖菜方式。”赵兴说。

      在供港蔬菜基地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可带动300人就业,每年要用到本地工人上千人次。一个人回乡,改变了种地方式,并由此带动了上千人更新劳作理念和劳作方式,给农村带来巨大的变化。

      “谁来种地”这个问题,赵兴和他的供港蔬菜基地似乎给了我们一个较为明确的答复。

      赵兴还向记者介绍,下一步,基地将紧紧围绕公司的产业配套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办公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净菜分拣中心、智慧化农业大数据中心,争取在3年—5年将供港蔬菜基地打造成为华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技术最全的供港蔬菜基地。

      试解“怎么种地”

      走进位于夏县夏都大道上的盛泰葫芦艺术馆,记者的视线被各种造型的葫芦牢牢吸引住了。

      裴唐宇在为“家和万事兴”葫芦上色。

      “这是我们最近推出的重头产品——大漆葫芦。”该艺术馆负责人裴唐宇介绍,“人们喜欢把葫芦做成挂饰,挂在车里祈福平安,也可挂在家中镇宅旺运。大漆在古代是奢侈品,如今人人都有使用大漆产品的可能。我们的产品,能让大漆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大家都了解大漆,喜欢上大漆文化。”

      “百里千刀一斤漆”,大漆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葫芦,圆滚饱满、口小肚大、外形福气。“葫芦”与“福禄”谐音,葫芦蔓藤延绵、果实累累、籽粒繁多,寓意“子孙万代”“万代盘长”,被视为吉祥物。据裴唐宇介绍,这样一只大漆葫芦在市场上价值可达万元。

      这位滔滔不绝的葫芦达人裴唐宇,正是记者寻访的对象。裴唐宇是一名“85后”,在河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之后,“北漂”多年,并且拥有自己的雕塑公司。

      “在北京就是只做雕塑,简单来讲就像是‘来料加工’,处于整个生产链条的中端。”裴唐宇说,“我自己家世代在夏县瑶峰镇就是种葫芦的,种了四五代,父辈们都是种好了直接批量卖掉,顶多给葫芦开个口简单制作一下当酒壶卖,最多能卖几十块钱。”

      裴唐宇看中了这两个市场环节之间的价值空间,想做一个从范制葫芦种植到设计、艺术加工、销售这样一个全链条的葫芦新业态。

      夏县盛泰葫芦艺术馆内,裴唐宇在葫芦上烙画。

      说干就干,裴唐宇2017年从北京回到夏县,在老家瑶峰镇流转了100亩土地,拉上自己的同事兼好友张建晓,开始了自己的葫芦事业。

      说起种葫芦,裴唐宇真是感慨万千。2019年刚种下去的葫芦苗,不巧遇到霜冻,第二天起来葫芦苗全冻死,忙活了半天的种苗又得重新开始;范制葫芦是将葫芦从幼时就放在范制模具里成长,但是成功率较低,有时可能一批葫芦成功不了一个……诸如此类的困难,裴唐宇如今已经可以云淡风轻地谈起,但是仍不难从描述背后感受到他创业的不易。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范制葫芦的成功率越来越高,各种葫芦工艺也越来越娴熟,裴唐宇的“葫芦经”开始顺畅发展了。

      从一开始的葫芦地,到现在侯马、西安的代销点,再到这个全新的盛泰葫芦艺术馆的开业,每一个新变化都彰显着裴唐宇的葫芦事业越来越顺风顺水。

      再来仔细打量这个艺术馆,上下两层,每层110平方米。展厅不仅展品陈列精致,而且灯光设计讲究,加上随处布置的从民间回收的箱子、柜子、石槽、竹篮等老物件,与各种造型、花型和工艺的葫芦作品,相得益彰。

      “除了葫芦实物产品,我们提供的产品还有消费体验,我们希望只要有人来店中,哪怕啥都不买,也会有收获。”裴唐宇说。

      比如摆在展厅正中间的那个最大的葫芦,高1.3米,摘下的时候重达35公斤,一个人扛在肩头要费很大劲才能从地里运出。“超过1米的葫芦都很少见,光这个葫芦,不做任何加工,市场售价就达两万元。”

      谈到回乡创业的意义,裴唐宇认为,改变了父辈过去简单粗暴的卖葫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用艺术给葫芦赋能,让葫芦“长”出更多的价值。

      “过去,父辈种葫芦都是小规模地种,零散地卖,一个葫芦顶多卖几十块钱。现在,我们采用规模化种植的方式,统一管理种植环节,利用传统工艺为葫芦造型,现在我这些葫芦中最贵的能卖到十万元人民币。”裴唐宇说。

      从零散到规模化,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一个葫芦经过几代人的手,价值增长了百倍。这个年轻人的回乡创业,改变了葫芦这一传统产业的盈利方式,更为传统产业如何融入时代大潮作出了最鲜明的注解。

      破题“如何坚守”

      眼下正值盛夏,天气炎热,正是西瓜上市量较大的季节。

      在夏县禹王镇郭里村周边的千亩西瓜园区里,一排排夏乐西瓜在大棚里等待着被采摘、上市。高大闷热的瓜棚里,“90后”小伙时大超正跟妻子忙着收割这些西瓜,小两口一边交谈一边干活,手脚麻利,场面温馨和谐……

      夏县郭里村时大超的夏乐西瓜喜获丰收。 

      “现在这已经是‘二茬瓜’了,‘一茬瓜’早已经卖完,收成不错,我们对这一茬的西瓜销售更是充满信心。”时大超的笑容里满是期待与自信。

      时大超,郭里村人,这个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戴着眼镜、讲话慢条斯理,跟印象中的传统瓜农不太一样。

      “我是从江西科技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毕业的,大学毕业以后,在外工作了几年,感觉不论是工作还是收入都进入了一个瓶颈期。这个时候,看见家里的夏乐西瓜销路很好,收益不错,而且夏乐西瓜产业在村里发展也比较稳定。我就跟家里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回来发展,延续家里的种瓜传统,做一个新时代瓜农。”时大超向记者谈起了自己开始种瓜的契机。

      2021年,时大超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郭里村,加入了夏县宏伟瓜业专业合作社,在村里包了20亩地,开始种植夏乐西瓜。

      得益于合作社已经沉淀成型的西瓜种植模式,再加上家里人的经验“加持”,时大超的西瓜种植上手很快,种植过程虽然也遇到过死秧等一些问题,但是都问题不大,没有影响连续两年的西瓜丰收。

      据时大超介绍,每亩西瓜地的年收入在万元左右,这样的收入水平比他在外面工作时确实强了不少。

      产业发展稳定且良性,收入也非常可观,这两个因素让时大超更坚定了做一个新农人的想法。

      “现在的这20亩地只是刚开始,算是试种,我们两口子决定明年扩大种植规模,将西瓜种植这项甜蜜事业进行到底。”时大超谈起未来的打算,显得信心十足。

      时大超在记录客户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据夏县宏伟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红卫介绍,这三四年来,加入合作社的年轻农户明显增多了。目前合作社内的农户有2000人左右,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有700多人,占到了三分之一还多,而且这700多人大多数都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

      谈及这几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人回流农村,坚守种瓜事业。田红卫向记者道出了一些原因。

      首先是夏乐西瓜产业成为最大吸引力。近年来,夏乐西瓜在市场上叫好叫座,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夏县鼓励瓜农扩大夏乐西瓜种植规模。光是夏县宏伟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的瓜田就从2015年的2000亩扩大到今年的10000亩。瓜田变多了,就需要更多的人来种。夏乐西瓜良好的市场反应、合作社内科学的西瓜种植技术体系,让夏乐西瓜产业不断健康壮大,自然吸引了众多在外创业的年轻人回村种瓜。

      “回来的年轻人有在外开餐馆的、开大车的,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等等,都是看中咱这个产业,主动回来。”田红卫说。

      其次是政府搭建多种平台引导人才回流。

      “你看这是政府在咱们合作社搭建的四个人才平台,有专家工作站,有以我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还有巾帼创业就业平台和青年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政府通过这几个平台,不断把年轻人引流回来,给我们注入新鲜血液。”田红卫说。

      放弃城市生活,回来会不甘心吗?

      “没有不甘心。种瓜这个事情,让我重拾了成就感吧。看着自己付出的努力,让西瓜从一粒种子变成一个个大西瓜,这种成就感是很足的。把它们卖出去,得到回报后,自己心里也很充实,不像过去在外漂着那么不踏实了。”谈起这个问题,时大超显得十分笃定。

      “年轻人回来了,我们干起夏乐西瓜就更有心劲了,咱知道咱干了一辈子的事业有娃娃们来坚守来传承了。”田红卫感慨地说。

      记者 朱 姝

    摄影记者 陈方斌 摄

    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