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 登录 | 注册
  • 网站支持IPv6
  • 庙前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

    时间:2021-12-03      信息来源: 夏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庙前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由三部分组成,主要阐明“十四五”及2035年期间庙前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是庙前镇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镇人民的共同愿景。

      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及“三篇光辉文献”重要精神,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进固稳,行稳致远,按照“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要求,落实“五抓一优一促”工作部署,围绕“大运城新花园”的目标定位,高质量推进“农旅大镇·文化名镇·福德古镇·工贸重镇”建设,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二)指导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内在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让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得到充分涌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

      坚持协调发展,推动三化同步。统筹谋划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空间布局,抓好载体建设,提升发展水平,构建覆盖全镇的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坚持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节约环保的发展方式,深入推进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生产方式,促进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提升区域地位。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跨境合作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加大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落实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参与发展过程、更公平享受发展成果,全面增强群众获得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三)总体目标

      1.“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1)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左右;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左右。  

      2)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全面掀起创新创业热潮,加快培育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中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实现四大产业收入占全镇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5%以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取得突破,新动能快速成长。  

      3)生态人居环境更加美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全镇城镇化水平达到80%;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气化普及率达到80%以上;大力发展城镇公共交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乡饮用水达标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镇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80%-85%,努力建成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镇。  

      4)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25年累积民生投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建立健全各类教育体系,全镇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结合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农田科技、手工艺品等方面开设教育培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完善提升居民健康医疗服务,全镇居民健康水平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平均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工程,建立和完善覆盖全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人员达到95%以上。  

      2.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35年庙前镇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基层政府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全面建成新时代经济强镇,美丽庙前。全镇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2元、固定资产收入达到173.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万元。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镇域国土空间进行规划编制,打造庙前文化高质量地标。基本建成高水平现代化农业示范产业园区,生态环保园区,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更加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庙前,平安庙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成一个经济成效好、创新能力强、文明程度高、生态环境美、治理效能佳的崭新庙前。

      二、庙前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一)推进“三产融合”,坚持不懈实施乡村振兴

      “三产融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把握当前城乡发展格局面临的重要机遇,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效衔接,让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发掘新功能新价值。结合镇情实际,挖掘资源禀赋,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王峪口仙桃、吴村鲜杏、桑村药材三大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加快推进西村避暑山庄、史家北吴300亩桃杏连体温室、中吴柳谷山泉水、付村百亩牡丹园、桑村红旗洞、地窨院等项目规划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农字号”特色产业循环圈,推进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建设;着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申请绿色农产品标识2个,打造农业特色品牌;结合各村实际,坚持差异化原则,保护个性、放大特色,促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有效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一片药材”做到“药茶融合”,把“一块林木”做成花粉期“林蜂模式”、采摘期“林果模式”、养护期“林禽模式”,铸就“平川蔬菜、丘陵桃杏、山区药材、沟壑花椒”“四张”烫金名片,引申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将“农家馒头、了坡花椒、冬凌草茶”做成庙前镇三大标志性产品,逐步推进“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水缸子”建设。

      打造新载体新模式。贯彻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推进镇区网络全覆盖工程,运行好电商服务平台,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农资、加工、物流等多种社会化服务业务,积极探索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大力推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重点:

      建设一处避暑山庄。依托西村临近县城的区位优势,四季分明、冬寒夏凉的气候特点,生态良好、环境幽雅的资源优势,建设一个集漂流、写生、养老为一体的避暑山庄。

      建设300亩桃杏连体温室。通过流转土地建成300亩日光温室,发展温室桃杏特色产业,并围绕美丽田园、乡村绿化美化和现代生态园区建设重点,坚持“做精一产,带动三产”的发展思路,引领创建“花粉期桃林观光、采摘期桃杏品赏”全程增收模式,打造一处可看、可游、可品的现代田园景观和生态休憩场所。

      建设百亩牡丹园。在现有多肉植物园的基础上,新建日光温室,丰富花卉品种,充分发挥“凤还巢”人才引领作用,推广“以花为媒、以花兴村”计划,打造付村百亩牡丹生态园。

      做强柳谷山泉水品牌。目前高端饮用水的市场前景非常可观,中吴柳谷山泉水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I类饮用水标准,水体中富含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长期饮用对于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均有保健作用,对此计划推进中吴高端饮用水项目。

      打造桑村红旗洞、地窨院。地窨院是黄土丘陵区的土窑洞移植到平原地带的民居形式,被俗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桑村地窨院至今保存完好,对这一典型的生土建筑文化实施保护与管理,以供游人前往参观,使古老的民居焕发出新的青春,也为研究人类居住历史的学者留下一个“活的标本”。

      (二)加快转型升级,坚贞不渝建设形神兼备的文化名镇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体系,打造“夏陶苑、姚暹渠、柏塔寺、福德园、十支队、民俗馆、吕祖祠”七大主体为支撑的“中条山前沿文化综合体”,提升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

      发展重点:

      建设夏陶苑。依托丰饶的天然沙、胶泥、沙石等不可多得的土质资源,聘请国家级制陶大师,还原复古技艺,烧制“夏都陶”,实施“夏陶源头文化+顶级专家带动+高校学生实践”,立足“夏陶源头文化”资源,结合“生态与文化”的发展模式,吸取顶级专家在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建议,围绕“文化传承”主题,带动高校学生实践,弘扬“源头精神”,厚植夏陶文化沉淀,探索夏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结合之路。

      建设红色革命纪念馆。发挥庙前镇系中条山抗日十支队组建、活动、发展的主战场的优势,结合创建人革命烈士杨德山为庙前史家村人,在史家村(革命烈士杨德山陵园周边)、虎庙岭(十支队经常活动宿营地)、下庄村(现有小学改造)等处商议确定一个选址,建设一处红色革命纪念馆,作为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

      巩固提升柏塔寺设施建设。位于南吴村的柏塔寺,始建于隋朝开皇九年,因山上有古柏千余株,林中建寺,寺后建塔,故名柏塔寺,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对此,计划在寺庙周边修建一座柏林园,修葺不迭,还复生态;在寺内修建藏经楼和廊房,并搜集大量散落在周边村落的石碑、赑屃、琉璃脊、瓦当、莲花座、柱石、经柱顶、古砖、灯台碾盘等柏塔寺遗物,续延香火,切实践行文人墨客所题咏“柏塔秋风”之作。

      建设民俗馆。在西村、南吴等村建设高标准民俗馆,设置农耕厅、农业成果厅、民俗厅,分别展示农业文明的演进、农业发展成果和传统民俗、民间文化等,将爬犁、靴毡、棉窝、勒勒车、老式收音机、陶瓷瓦罐等各式各样的“老物件”陈列其中,传承“老手艺”,讲述“老故事”,展现古风韵。

      (三)坚持统筹协调,毫不动摇推进新型城镇建设

      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方向,夯实城镇发展基础,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城镇空间。

      不断提升镇域承载力。进一步完善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各村机耕道及小农水建设实现全覆盖。在各村大力实施机耕道建设、农田灌溉渠建设、小水窖建设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等,在镇区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全力打造福德古镇。秉承“有福同享,同心同德”理念,弘扬“有福才有德”的“福文化”,在镇区主街道“十里长街”改造为“福德文化街”,将街道两侧建筑物、门店牌面和路灯、公益广告等公共设施,加入“福德文化”元素,培育福德文化创意街,同时辐射沿线村庄,南至堡尔村,北至南北上晁,挖掘文化印记,展销特色产品,建设福德产业园,吸纳福德文化产业从业者和志愿者,打造福德古镇,并传统建筑风貌与新业态交融,形成独特商业氛围。

      全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三治”融合、“三零”创建、“福德”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健全镇村两级综治中心、“两会一队”等组织,发挥好“一约五会”作用,激发“农村党员、人大代表、社会乡贤”三支队伍活力,大力宣传实施《民法典》,自觉尊法守法,培养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不断提升完善集中安置点(和谐家园)小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7号楼、8号楼周边建设一处470.4平方米集道德礼堂、集体就餐、技能培训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承尊法守法、家风家训和传统美德,搭建新乡贤、福德文化与乡村社会结构的高效融合。

      (四)实施创新驱动,矢志不移推进工贸重镇建设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高、新、轻、绿”四字决,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做“加法”,在节能减排上做“减法”,在创新驱动上做“乘法”,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除法”,扎实推进环保产业项目循环圈建设。

      做大做强特色龙头企业。秉承“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有序推进投资2亿元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投资1.1亿元的天润风电分散式项目、众为蓝图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处理项目、天润风电四期项目、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协调建设山西鑫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约电子商务双创基地,进一步积蓄发展能量,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双招双引扎实推进。引进至少一个中药材加工企业,依托庙前镇3万亩药材的产业优势,主动与洛阳民生药业集团总经理郝国平、神池圣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胜、邢台学院王僧虎教授等积极对接,做好中药材加工的持续对接洽谈,发展中药材加工项目。投资11万元,在虎庙岭、桑村岭、西村岭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做好特变电工项目的规划等工作,力争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达效;建设污水处理厂,推进镇域内水环境质量改善,不断健全河渠管控长效机制,并严格落实河长制,做好河渠清违清障工作,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加大对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加快企业发展政策办法,集中能源、资源、空间等要素,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占地以及电、水、气、网、运等各类要素制约,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成为庙前发展的“顶梁柱”。

      (五)坚持共享共赢,坚定不移推进民生社会建设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谋利,继续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抓好各项创业服务工作;抓好各项社会保险管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规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抓好劳动用工备案及合同鉴定工作,保障辖区内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并做好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财政贴息贷款争取工作,支持企业发展;公平、公正、公开落实低保评定工作;切实强化低保动态管理,扎实做好农村五保、医疗救助、贫困残疾人救助、优抚、双拥、新农合、新农保等保障类民生工程;着力抓好殡葬改革,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

      推动公共服务事业厚实发展。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不断提升镇中心校、中心幼儿园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合作,继续优化卫生医疗保障和计划生育服务,重视老人、妇女、儿童健康保健工作,方便群众共享城乡医疗资源;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工作,加大文体活动场所投入力度,积极打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繁荣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抓好“健康卫生”精品项目建设,通过打造示范村,营造幸福健康生活氛围。

      继续实施人居环境改善。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要求,继续对主次干道沿线城镇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实现两侧立面整洁、一街一品,提升主次干道环境档次,并推进镇域内城乡环卫一体化;全面加强“四好农村路”和村内道路建设;统筹推进镇村集中供水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庙前镇集市纳入整治范围,规划建设农贸市场,逐步改变群众生活习惯,保障镇域整体环境安全、干净、有序,提升镇域整体形象。

      三、2035远景目标

      (一)镇域国土空间规划

      扩大镇域空间范围,规划镇域范围内形成“一主一次”的镇村发展轴线,向西向南延伸镇域范围东至姚暹渠西侧,西至209国道付村路口沿线,南至运城东高速口,北至和谐家园,共约3平方公里。(建设展示庙前文化高质量地标,促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以庙前镇区为中心,依托209二级公路、运城东高速口形成镇域发展主轴,王峪口村、付村、杨村等中心村和重点村的优先发展和建设,最终辐射和带动其他村庄的发展。)

      (二)产业方面

      以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为路径,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农业示范产业园区。建立桑村、西村药材产业园区、杨村蔬菜产业园区、埝上片鲜果经济林园区、西村、虎庙岭村、桑村干果经济林园区、南上晁村农业科普实践园区,形成园区内外生态双循环;促进土地流转,引入承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打造有专利商标的名优精品特产,形成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无害化和智能化的农业发展新路径。

      以环保产业集聚打造一平方公里生态化环保产业园区,承接省、市重点项目,着重挖掘“六新”产业,做好资源信息共享,全力构建环保产业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产业全链条式发展。

      依托省道、高速路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打造与袁家村互为补充的农业科普实践园区和国际化大型游乐园;借助地理区位优势,打造一个沿临夏平陆大型商贸物流中心,形成以餐饮、住宿、加油加气、机械修理、洗车、储蓄、快递为一体的集群产业链;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越来越细,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打造一支庙前镇专业建筑劳务服务公司,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公司牵头签订劳务合同,保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三)人居环境

      规划。按照《宅基地实行办法》,完成18个行政村的国土空间重新规划编制。

      文化。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体系,努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美化。以美丽乡村为依托,弘扬德孝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文化,从而美化心灵,美化村庄。

      硬化。全镇乡间小路进行硬化,方便群众出行,并为庙前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绿化。结合桃、杏、药材等经济林木,兼顾生态、经济、景观效益并重为原则,努力打造“河渠生态化、道路林荫化、田间林网化、村庄园林化”的庙前绿化新格局,实现“春花、夏果、冬绿”的良好效果,构建一幅寓生态、经济、景观为一体的美丽画卷。

      亮化。村村巷道装满(LED太阳能、与村文化相结合的有特色,人文自然和谐统一)路灯,为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发展所带来的温暖,增强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净化。大街小巷、村周边、田间地头、路边(依靠大型清洁设备进行)全方位清理。进行污水管网建设,搭建雨污分流双系统。

      (四)公共服务

      康养产业。依托同福敬老院、天乐敬老院进行服务优化和体验升级,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康养机构。

      智慧庙前。

      交通保障。1、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相结合,保障村民24小时无忧出行。(网约车和公共交通网络相结合,公交车村村通,路路达。2、搭建多层智能共享免费停车洗车厂。3、依托运城东高速口的便利条件,建设高速交通枢纽。4、建设轻轨

      重大疫情防控。借用现代科技,完善重大疫情预警机制,提升预警监测能力。

      体育健身。搭建对外开放的大型体育场馆,配备高质量多样化的健身器械。

      教育共享。搭建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共享书屋、美术馆、博物馆等)、提供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电影放映)、推行慕课

      医疗共享。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免费预防接种、进行健康教育、完善村卫生室建设(从硬件和人才、配备多种急救设备)

      气象发布。利用大数据平台,每天向全镇每位居民发送气象信息。

      农业技术指导。定期组织村民进行集中培训、利用大数据平台发送科学种植信息,利用现代监测设备对植物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将信息及时发送到农民手里。

      日常生活保障。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设24小时无人购物便利店、自助餐饮店。

      (五)社会治理

      宣传。要强化村级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形成良好的自治格局。每个居民要更加坚信党和政府的领导,相信科学,相信自己,其次,要发扬科学、互助、信任、关怀的德治精神。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要充分发扬道德教化的功能,大力弘扬优良家风家教,倡导互助、信任、关怀等社会公德,树立道德典范,形成团结向上、充活力的多村风尚。第三,要依法应对。要提高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引导人们遵守、学习、运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法律规范,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

      人防。1、成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后勤保障服务部门,建立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和成员在村民社会治理中的包片包村制度;2、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服务职能,在此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将“一网办”和“最多跑一次”落到实处。(服务网站、留言卡)

      物防。搭建视频监控网络平台,确保监控全覆盖、无缝隙,人过留像、车过留牌,宁可备而不用,也不可用而不背。

      技防。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有效进行精细化、网格化、人性化管理,搭建各种平台,畅通举报渠道,实现一站式服务和人性化服务。

      (六)基础设施

      供排水建设。供应足量生产生活用水,搭建科学智能污水处理系统

      电网建设。利用风力、沼气等新型能源保障家家户户供应足量电能、线路科学规整入地。

      路面建设。路面平整干净,乡间小路无死角硬化。

      天然气供应。保障山下村民家家户户使用干净节能安全的天然气,山区村民使用节能环保炉灶,利用太阳能发热。

      网络建设。搭建5G基站平台,通向家家户户,并筹备6G基站建设。

      能源发展。家家户户进行生产生活节能改造,发展生态循环能源。

      (七)文化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体系,努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数字文化全面发展,打造新时代文化平台,加强融媒体建设,让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形成有国际影响、中国气派、古今辉映、诗画交融的庙前文化新格局。

      (八)生态

      森林覆盖率达到50%;进行河渠库治理,尤其是姚暹渠的治理;广泛形成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节能减排;进行生态修复,重点进行矿山治理,荒山重新披绿(种植药材等经济作物)。

      实现“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镇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上。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笃定前行,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精神为民服务,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锐意进取,擘画庙前宏伟蓝图,阔步走上庙前新征程。

    乡镇